所有栏目
382

2017年4622家仪器仪表企业营收增长10.71%

2018/5/18

  近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发布了2017年仪器仪表行业运行态势分析,其中整体态势稳中向好姿态明显;行业发展初现马太效应,工业自动化拉动明显,供应用仪表市场需求周期性波动,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加大,科学仪器分行业表现各异,国产化进程任重道远,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系统集成需求增长迅猛;稳中之忧依然存在。
 
    一、 稳中向好姿态明显
 
  1、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2017年,仪器仪表大行业20个小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622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23亿元,同比增长10.71%,高于2016年同期0.61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同比两位数增长,企稳回升。试验仪器、光学仪器、医疗仪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等分行业营收同比增幅较高;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分行业同比增速超过大行业0.91个百分点,达到11.62%,比上年增速高1.91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增速低于大行业之后,首次超过大行业,对大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
 
  实现利润总额986亿元,同比增长15.69%,高于营收4.98个百分点,高于2016年同期3.19 个百分点,全行业20个分行业中仅2个分行业利润负增长,七成分行业为两位数增幅。
 
  2、增加值增速持续增长
 
  据统计,2017年每月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增加值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全年为12.5%,分别高于上年同期和机械工业3.1和1.8个百分点。
 
  3、投资增速超过预期
 
  2017年仪器仪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9亿元,同比增长11.33%,较2016年同期提高6.93个百分点,高于制造业增幅8.77个百分点,在机械工业十二个子行业中居前列。
 
  4、对外贸易明显回升
 
  2017年仪器仪表大行业对外贸易增速明显回升,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32.7亿美元,同比增长9.5%。其中进口454.6亿美元,同比增长9.70%,比 2016年高9.67个百分点;出口278.1 亿美元,同比增长9.19%,一举扭转了上年下降态势;贸易逆差继续上升,达到176.5亿美元,较2016年增加了16.8亿美元。
 
  传统优势出口商品中,电度表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4085万只和8.36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9.91%和35.01%,单只价值明显上升;其中智能电表贡献最大,所占份额达到93.6%,同比增长39.3%。
 
  万用表出口2325万只,金额达到1.61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67%和2.48%;光学元件出口规模增长,单件价值量在下降,出口金额为17.59亿美元,同比增长8.49%;物镜出口金额为12.30亿美元,同比增长25.33%,单件价值量上升;望远镜出口金额为3.05亿美元,同比下降 1.75%。
 
  在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中,显微镜、压力测量仪表、测距仪、水平仪等商品出口金额大,增长快;其中压力测量仪表出口金额达到5.71亿美元,同比增长17.47%,显微镜出口金额为2.72亿美元,同比增长8.23%。
 
  二、行业运行特点
 
  1、行业发展的马太效应初现
 
  行业之间、同行企业间的态势开始逐步出现分化,市场和技术等资源向行业优势企业(或细分行业龙头)集中,同类产品、同等规模的生产企业市场份额差距逐步拉开,强者恒强的格局开始显现。特别是上市企业,利用融资和品牌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对促进产业整合,提高行业产业集中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金卡智能、科陆电子、海兴电力、汇川技术、新时达、埃斯顿、汉威电子、高德红外、合众思壮、中海达等企业近年来通过并购、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产业拓展等迅速扩大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亿元,有的达到近 50亿元规模。
 
  2、工业自动化拉动明显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系统分行业营收增幅和利润总额增幅均高于行业整体水平,由于其在行业中占比较大,对行业营收和利润的拉动作用显著。2017年的主要市场还是在流程工业,整体需求呈回升势头,特别是石化、核电、天然气等领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下,优化存量、改造升级,为仪器仪表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需求增长明显,而冶金、电力、建材等需求不旺,轨道交通需求有放缓的势头。智能制造的主要进展也还是在流程工业(如电厂、石化、炼油等领域),2017年和利时科技集团、浙江中控技术、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南京菲尼克斯等行业企业入围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行业企业相继完成了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制造工厂解决方案、虚拟仿真、示范线 MES、立体仓库、餐饮企业配餐智能化等项目,离散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能力逐步形成;以和利时、中控技术为代表的流程工业自动化企业向离散工业拓展取得进展和汇川技术、新时达、埃斯顿等企业的崛起将为我国离散自动化的加速发展形成示范。
 
  3、供应用仪表市场需求周期性波动,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加大
 
  供应用仪表分行业的电能表产业主要受制于国内市场需求周期性波动(特别是国内主要客户国家电网公司集中招标数量的减少)和上游原材料(特别是铜、芯片等电子元器件)价格上涨影响,经营数据下行;虽然海外市场有可喜进展,出口增幅达到35%以上,但总的来看出口占比较小,出口对电能表行业的数据拉动作用尚不明显,致使电能表行业的营收和利润数据都大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在水、气、热等方面,行业企业致力于打造智慧公用事业整体解决方案,云、管、端业务协同发展,全面推广物联网智能燃气表、物联网智能水表等新一代产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改气”工程的有序推进,对民用智能燃气表销售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大型水务公司对水务信息化、智慧化管理升级的需求,智能水表进一步得到了大型水务集团的认可和加速应用,电磁水表、超声水(气热)表、智慧农业节水、智慧水务、互联网+机械表改造项目市场拓展成效显著。以金卡智能、新天科技为代表的水、气龙头企业营收和利润增幅均达到 40%以上。
 
  4、科学仪器分行业表现各异,国产化进程任重道远
 
  科学仪器类别中,试验机、电子测量仪器、光学仪器等分行业的数据表现比较突出。试验机行业数据主要受环境试验设备和振动、试验台架的拉动,而力学试验设备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行业设备大型化和专机定制化的情况下,对企业工程化管理能力的要求凸显。电子测量仪器和光学仪器主要受益于智能制造、IT产业、基础科研以及军工需求的增长。地质仪器、核仪器等虽然指标较好,但整体规模偏小,对行业影响力不大。一直发展平稳的实验分析仪器行业,2017年的营收和利润增幅均低于行业水平,而在华外资企业均运营良好,实验分析仪器的进出口逆差又一直高居不下,虽然有行业企业通过高端典型用户检验检疫系统的比对验证取得一些成效,以及军工行业推进国产化仪器应用等工作,但国产产品市场地位弱势、被挤压在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的状况难以迅速改变,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真正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仍需时日。
 
  2017年科学仪器类别中值得一提的是环境监测专用仪器: 随着国家对水、气、土污染整治不断加码,环保系统对监测端需求不断释放。以环境治理中的大气为例:2017年为京津冀大气治理考核年,专项督查北京周边18城市空气质量(包括京、津、冀、山东、山西、河南六省市),并将六省市28个城市列为大气污染防治范围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加之排污许可证推进,水泥、钢铁、石化行业排污许可证发布稿已经公布,其他12个行业预计短期内也将陆续下发。行业增速提升明显,超低排放从电力行业到钢铁行业、石化、水泥行业等逐步扩大的趋势不可逆转,对监测仪器的刚性需求十分突出;另外VOCS减排要求明确、网格化监测系统需求增长、小型空气质量连续监测系统产品放量等。水、土、危废固废污染整治也对监测仪器需求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十足,具备较大市场空间。因此,虽然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营收数据相对平缓,但以先河环保、雪迪龙、聚光科技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仍处于增幅大于20%的高速发展阶段。
 
  5、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系统集成需求增长迅猛
 
  传感器板块在流程工业相关产品更多的还是以终端产品(温度测量仪表、压力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变送器等)或系统形式出现,相应的突出问题是传感器芯片关键、核心技术一直未能自己掌握。而在流程工业之外,受益于离散工业智能制造、安全、环保、健康以及全社会智慧化的强劲需求,传感器市场和系统集成需求增速显著。在离散工业智能制造方面,国内称重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接近传感器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宁波柯力和上海兰宝的营收和利润增幅都在20%以上;和环境监测相关的气体监测需求持续上升,相关
 
  传感器产品取得了突出的增长,向下延伸的甲醛、VOCs、粉尘等监测类传感器产品增长势头强劲。以传感器技术为核心,“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物联网解决方案,较好地把握了传感器、智慧城市、智慧环保等行业应用领域的市场机遇,通过打通数据通道,实现了为客户提供数据增值服务,提高了用户数据集中管理效率及智慧化水平,取得了较好的市场示范效果。
 
  三、稳中之忧依然存在
 
  1、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
 
  行业发展中大与强的不平衡、产量与质量的不平衡、质量与价格的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从而形成产业虽大,高端不足,低端过剩,供需矛盾突出依然存在;品种数量虽多,但质量和可靠性不高,知名品牌少,缺乏信任度依然存在;长时期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优质不能优价依然严重阻碍企业发展。
 
  2、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2017年仪器仪表大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9.67%,虽然增幅低于主营业务收入,也比 2016年同期降低了1.34个百分点,但其在主营收入中的占比仍然高达79.37%。
 
  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居高不下,加上低价恶性竞争,企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比较严重,有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营收增长或基本持平,利润下降80—90%的状况。主要因素是人力成本、原材料、芯片及元器件等相关费用价格的大幅上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人力成本的年均增长率达13.0%;原材料成本方面,从去年10月到2018年,钢材、塑料、铜等原材料价格平均涨幅达30%以上;环保成本方面,环保部从严整治环保问题,分级分类管理,不少协作配套企业面临关停,尤其是铸钢、电镀、喷涂方面直至延伸到钣金和机箱机柜的配套件,价格提升、物流距离拉长、交货不及时时有发生等,行业企业的相关成本持续上升。在行业企业面对供应商和用户相对弱势,议价能力不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十分困难。此外随着引入EPC、PPP 等模式,承揽和运营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大量融资,同时项目总量中仪表占比不大,毛利率较低,应收账款大幅上升,对经营风险的管控要求越来越高。
 
  根据中机联对部分重点企业就税负成本、行政性收费、融资成本、能源成本和人工成本问题开展问卷调查显示,政府减税降费已初见成效,近30%的被调查企业感受到了行政性收费下降;但人工贵、融资贵、用能贵依然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被调查企业中,76%的企业反映人工成本上升、60%的企业反映融资成本上升、44%的企业反映用能成本上升。此外物流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快速增长也是机械企业近期成本上升的因素。
 
  3、创新能力依然薄弱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622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23 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 2.23亿元,如果按照规模以上500万元计算,每个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更低,不到1亿元。100 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目前仅有2个,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约100个,总体集中度太低。企业规模小,真正用于创新投入的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再加上低价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外资企业对仪器仪表人才的吸引,行业企业创新能力始终无法快速提高。这种状态给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阻碍。
 
  4、产品可靠性和综合性价比问题愈显突出
 
  可靠性问题、性价比问题对于装备制造业是共性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老大难问题。由于行业国内企业产品与技术多数以跟踪模仿为主,大都缺少对基础工艺和核心技术的研究,造成大部分产品的先天不足,虽然很多企业不惜重金引进了先进制造设备,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但整个生产链的精益化、智能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大部分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综合性价比与国外产品依然有明显差距。